泛亚电竞新闻 fanyadianjing 分类>>
大家都说
什么地方是骑行文化的温床?这个问题有很多个答案,可能是北美狂野的山林或者荒漠,也可能是爬坡圣地的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或者是荷兰、德国的自行车道,但肯定不会是车水马龙,自行车无处安身的繁华都市。但是现实总是很矛盾,在大陆自行车运动走在前面的往往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走在更前面可能就是人口更密集、面积更小的香港了。
在上海展期间,笔者给华球自行车的何经理做专访,他认为香港在自行车文化方面一直走在大陆前面,从老式自行车到山地车盛行,从山地车到公路车崛起,从公路车到场地、越野、休闲车百花齐放,大陆目前自行车文化的演变,其实香港这个弹丸之地都经历过。
一个自行车文化盛行的地方,常理上应该有良好的骑行环境,或者说优秀的路权条件。不过在香港,自行车仿佛并不被政府所重视。在香港市区,基本看不到骑自行车的人,因为香港机动车管理非常严格,不允许自行车在本已狭窄的机动车道上骑行,而人行道则是连行人都挤着呢,没有多余的空间给骑行者疾驰。何经理介绍,香港的车友要想畅快的骑车,只能在非繁忙时段,如清晨,到市郊(幸好香港并不大)的道路去骑,如果在大白天,即使你是黄金宝,警察也会把你从机动车道拉下来。港队成员就是受困于这样的道路条件,所以经常需要回大陆进行训练。
除了道路狭窄外,由于超高的楼价,香港的房子也是出了名的小,60平米的房子不但用作三房,100平米的房子就被港人视作豪宅。由于屋内面积小,甚至连自行车的容身之所也没有,催生出车店的自行车托管服务。
虽然在交规上对自行车不友好,而且自行车道在闹市也是奢望,但是香港的自行车无论从商业规模,还是运动成绩上都表现得非常强势。
作为世界著名的自由港,香港也是欧美自行车进入中国或者东亚市场的关键节点。虽然香港没有自己的自行车工业,但铁兴、华球、镇洋兄弟等大代理商手上握有BMC、Cervelo、Santa Cruz、Bkool等重磅品牌的中国,甚至是亚洲总代理权,在自行车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除此之外,香港也有一批影响力巨大的车店,如野牛、飞球、祥记、逍遥单车,它们的影响力让众多广东的车友都不惜舟车劳顿去买入心头好。除了普通车友之外,香港的名店也是大陆水货商们的“圣地“,买下低价的产品,然后以行李的形式过关,逃开关税。香港这个城市,在自行车领域的影响力远超它的地域面积。
在运动成绩方面,香港自行车队,是一个让国家队都颤抖的存在,黄金宝获得的场地世锦赛冠军是中国男子选手在自行车领域赢得的最高荣誉,蔡其皓、张敬炜等猛将也在洲际赛事里有所斩获。新星张敬乐刚斩获亚锦赛公路车双冠军,并被绿刃车队录用,可以说是目前中国表现最亮眼的公路车选手。香港山地车老将陈振兴也能在多届亚锦赛夺金争银,实力不输国家队选手。至于女子方面,从黄蕴瑶到李慧诗,香港女子场地队一直保持着在世界大赛争冠的实力。
虽然香港队里也有部分沈金康教练从大陆“挖”来的车手,但是更多的顶尖车手还是香港本土人。在一项运动里,天才的诞生往往需要人群基础,没有充足的骑行爱好者群体,也难以产生如此多的优秀自行车运动员。黄金宝曾经获得香港的最受欢迎运动员称号,这也是香港自行车氛围的一个缩影。
香港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文化上中西合璧,为何对自行车格外青睐,这个问题很复杂,笔者只能说一些简单的因素:
1、高收入水平:根据参考消息报道,香港刚“荣获”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相对的,市民收入水平也高。运动自行车并非消费必需品,它的通勤属性已经大大的降低,售价并不低的它,更多是作为一种爱好和运动器材,在经济上有一定的门槛。不得不说,不仅是香港,大陆一线城市也是在经济水平上占有先机。
2、政府最大尺度的支持:虽然说香港,特别是市中心对自行车并不友好,但是香港政府为自行车还是做了一些努力的,如郊外的自行车道,还有保育地很好的郊野公园,都能为车友提供一定的骑行空间。特别是郊野公园,孕育了香港民间众多山地车高手。
在另一方面,香港场地车馆也会在一定时间里有限度地开放给市民使用。这里的有限度是指,虽然免费,但车友也要考取执照才能进场骑行,毕竟管理方也确保赛道上的人都有自我保护的能力。由于场地车馆的开放,香港人对于场地车非常热衷,在车店入口最显眼的位置放置的都是高端的场地车,这在场地车几乎没有市场的大陆是难以想象的。
香港政府对于自行车运动的支持,更重磅的当数自行车优秀人才的资助计划了。香港是一个没有专业体育基因的城市,但是此项资助计划可以很大程度低减轻运动员的生活担忧,让他们更好地训练,形成一个半专业队模式。
虽然来自政府的资助算不上多,其中也有车手由于经济问题退出车坛,如明日之星蔡其皓,但是还是为香港输送了一批批自行车人才,正因为港队有成绩了,才能转过头来激励更多的民众骑车。毕竟有成绩、有名气,才能带来经济上的收益,有经济支撑的职业道路对于高手们的刺激,远高于单纯的热爱。在香港,李慧诗满挂在尖沙咀、旺角的巨型银行广告,就无疑是一碗“足料”的鸡汤。
3、开放的市场和文化环境:香港是国际著名的自由港和金融中心,所以在接受欧美的资讯方面非常快,加上宽松的舆论环境,所以更快更好地接触自行车新品和新玩法,也是欧美品牌进入到中国市场的中转站。
除了占中你还看到了什么?就因为之前占中事件你就香港?那你和那些港独狗有什么区别?说实话香港的文化开放程度并不是内地可以比的
那环法来来去去,拿总冠军的还不是那几支队伍,篮球,足球等等的体育运动来来去去还不是那几支强队
有一點要糾正,香港其實是可以再道路使用自行車的,不過要遵守交通條例,比如靠左行駛、遵守交通燈等,在人行道騎車是犯法的,如果在人行道騎車撞到行人的話要上法院的,有車牌的話會扣分。最後,我也住在香港,而且是尖沙嘴,那裡車多,經常堵車,我們不是不可以在道路騎車,而是不敢,這就是你們到香港很少看到有人騎車的原因。
内陆地区群众其实并不是缺钱,文化氛围和消费观念影响人的行为,买得起几千块的苹果、几万块的汽车却不敢买部单车骑骑试试,觉得单车就是传统中的几百块价钱的东西卖几千几万就是坑人暴利之举,另外还有甚者觉得车友就是一群自虐的疯子,不怕晒不怕冷吃饱撑着没事做的闲人……其实我们选择骑车都有原因的,换种方式去接触大自然、去旅行,不敢说骑车有多么多么的好,至少这是一种环保的代步方式,一项值得投资的运动。
所以说内地的文化氛围和香港的文化氛围真的有很大区别,别人的文化氛围很开放,政府也支持
很多不明就里的人问我车要不要2、3000(也就1W多并不贵),我一般都会回答“价钱只是个数字”。就算说了也会被当白痴看,即便他们都买得起
基础设施是要跟上,但走在前面的,应该是对于自行车运动的认识,而且是较开阔的认识,不要进入自行车不通勤就得竞赛的牛角尖
说得对!! 中国自行车市场仍需要推广。 但不是追求廉价的,而是自行车的热诚。 这是需要在香港好好学习的。
香港总体来说对骑行文化是鼓励和支持的,只是闹市区骑车真的蛮危险。路太窄人太多。 想起几年前给了同事一张香港迪士尼的票,结果他玩了迪士尼的同时还顺便淘了一辆不记得什么牌子的公路车回来……那边买车是便宜。
笔名hzh,资深自行车业界评论员,拥有多年玩车经验,热衷于折叠车和公路车组装和骑行。曾在美骑任职多年,跑遍了全国的多个展会,并走访了各大厂商,深入了解自行车行业风雨,并结合深厚的财经知识,文章视野宽广,目标是写别人想不到的,讲别人不敢讲的。